现世的自由

《西线无战事》——来自死亡对生命的赞歌

——我们已不再是青年,我们不愿再对这个世界发动进攻。



和平年代,最难得的体验就是死亡,我们虽然不盼望能够体会它,但总也是会放飞想象力,思考死亡的意义和死亡之后的世界。
《西线无战事》,一本关于战争和死亡的祭奠之书,数万英魂,让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战争的邪恶性,让人彷佛身临其境,给人带来最强烈的震撼的生命的冲击。

没有人能逃避死亡,死亡只是一种结果,我们冠冕堂皇地如是说。从未思索过死亡意味着什么,只是把死亡的命运都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哀婉叹息着逝去的。
读《西线无战事》,就会知道在战场上遥远的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完全的承载我们心灵的寄托,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感情联系,把自己融入在战场里。
所以本书开篇没有丝毫的恢弘之势,它似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的口吻,以主人公第一视角保罗的口吻告诉我们,士兵们吃什么,喝什么,如何上厕所,肆无忌惮地谈论女人,捉弄排长。正如阿成的小说《棋王》中“车站是乱的不能再乱了”,简洁的开头却更加让人平和的走进。
 这本书是应该在我这个年纪去看的,恰好与书中的角色们年龄相仿,在心境上本该还是带着少年的纯洁与稚气,当然也有时候会体现出他们年少的无畏,但大多数时间,都描绘了少年们在被老师怂恿参军之后的迷茫,上战场之后的手足无措,任人宰割。书中有一段描写保罗回家,在高中时候自己居住的房间,他细数着过去的自己,是一个有着许许多多小爱好,梦想的孩子,短短时间,战争对人的改变令人动容。这样一般大的孩子,是应该被世界呵护怜爱的啊。
 让这本书与众不同的还有它所体现出的人性和悲悯之心,与许多其他战阵类型的书不同,书中的敌我双方并非水火不容,年轻的士兵们都是国家对抗中的牺牲品。
书中描述的保罗的弹坑中对另一个人的不忍下手,迫于无奈杀了对方之后,打开他的钱包想象他的人生。他有妻子有孩子,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保罗感到愧疚和不安,他在心中发誓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在无声的夜晚,趴伏在战坑中,他流下了眼泪。




人们互相残杀,破坏彼此的幸福,我们总以为战场应当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对错之分,都有清楚的信仰,明白知道为何而战,可是在这里,作者却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士兵们心中空空荡荡,战斗不过是为了生存,因为此时的心慈手软很有可能下一秒会成为你丢掉性命的原因。
在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不正义战争,比利面对着美国大兵对残忍的战争状况产生了对国家的质疑,并且在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死亡印象,挥之不去,战后,被诊断出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书中的保罗和比利有着相似的性格和态度,但不同的是,保罗在回家修养之后再次回到战场作战,他眼见着别人逃跑,自己却仍旧选择面对。无论面临什么的状况,选择做自己该做的,即便是以生命作为赌注,他不会逃避。以智慧,以勇气,人类的赞歌便是勇气的赞歌。
本书全文都以保罗的口吻讲述,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他眼中的相濡以沫的战友们,活泼而生动,沉稳而庄重,重情重义,经验丰富,他们鲜活的在眼前跳动,直到他们不再跳动。他们都是时代的浓墨重彩,结笔却又轻描淡写,悄无声息。
我想起他们夜班带着自己珍贵的军粮游过河流对岸追求渴慕女性,一起在防空洞里抽烟,在军营驻地上生活的场景,总是觉得那里是该有这样的人,可是他们还是静静的倒下了,在罪恶的硝烟中。




本书的高潮是保罗拼命地背着卡钦斯基去医院后却得知他已经死了。这是多么重要的人啊,同生死共患难,多少个年岁日月都在一起过来了,眼见着他们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无能为力,无奈且孤独的接受是会把人逼疯的。
他们的生命就像是夜空的焰火,在幽深的天空中只是一划而过了,甚至没有引来一些赞美和惊奇。正如这个时代还在燃烧,激烈的国际矛盾和纠纷还在愈演愈烈,他们却慢慢地冰冷了。
他们依旧在说对国家的责任是头等大事,而我们却已经知道死亡的剧痛比以前更为强烈。
保罗死了,在1918年十月,一战于1918年十一月结束。他没有长眠于和平的年代,却总归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如愿,和平降临了这片大地。
所以,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愿从此不再有。


评论

热度(1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